1、哪届选秀次轮秀表现最佳
2、哪届NBA选秀被誉为“大年”
3、NBA选秀有哪些“逆袭”球员
NBA选秀“大年”的评判主要依据以下四个维度综合评估,这些维度反映了该届新秀的整体质量与长期影响力:
高位新秀的成才率与上限
状元、榜眼、探花等前三顺位球员若能成为球队核心或多次入选全明星,是“大年”的基础指标。例如2017届选秀中塔图姆(探花)成长为联盟顶级锋线并率队多次打入总决赛,而富尔茨(状元)因伤病未能兑现预期,削弱了该届的顶级成色。
乐透区(前14顺位)球员的整体表现
“大年”通常要求乐透区过半球员成为合格首发或全明星级别。如2017届前十顺位中,塔图姆、福克斯(第5顺位)、阿德巴约(第14顺位)均成为全明星,米切尔(第13顺位)延续了“13顺位出传奇分卫”的传统。
生涯长度与成就累积
长期稳定的高水平发挥比短暂高光更重要。评估时会综合球员整个生涯的荣誉积累(如MVP、总冠军、最佳阵容)、数据持续性及对球队的贡献年限。例如2011届虽被称“小年”,但伦纳德(第15顺位)和巴特勒(第30顺位)通过长期成长逆袭成为巨星。
逆袭球员的数量与质量
次轮秀或低顺位球员的成材率是“大年”的加分项。典型如2014届次轮第41顺位的约基奇成长为历史级中锋,大幅提升该届历史地位;2011届次轮汤普森(第11顺位)成为顶级3D球员亦属此类。
特殊影响因素
简言之,“选秀大年”需同时满足:顶级球星撑上限、乐透球员保下限、低顺位有惊喜、生涯成就经得起时间检验。